●幼儿对人的最初认识,就是对人头的认识,更确切一点就是对面孔的认识。人的脸面成了幼儿了解人的“窗口”。人的音容面貌、精神状态、情绪表情都是通过五官来展现的。因而,被幼儿看作是最重要的。对幼儿来说,重要的就是主要的。因为四肢不会“说话”,没有“表情”,所以,在幼儿心里没多大位置。这就是幼儿只会画蝌蚪人的原委。
●别小看了幼儿的能力。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没经过任何学习,就能准确流利地说出主、谓语齐全的话。如:我想喝水。这是谁教的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许是儿童学画的最好的方法。
●“强化”“速成”“教你一招”“包教包会”这样的快速教育方法,大多不是好的教育。是违背孩子心理生理的。好的教育都需要有一个让学生不断思考、认识、理解、探索、消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成为对知识的真正把握和理解。培养孩子不能像央视台“梦想舞台”那样只需六天就可“迅速成长”,那不过是个游戏。
●虽然评价孩子的画的优劣尺度是看作品是否有“孩子气”和有感而发,但也不是凡是有“孩子气”的画都有审美价值。孩子的画重在创意,不在技巧。只有又有创意,又有“孩子气”,又符合审美要求和艺术规律的儿童画,才是上乘之作。
●不是说画得很细的画就是精品,画得好才是精品。孩子的画能称得上精品的大多是孩子在激情施放中。被他们涂的要形“没形”,要色“没色”被“老眼光”称为“一塌糊涂”的作品。
●有的家长在孩子学色彩画的当天,就问画画得好不好,我总是笑而不答。现在是认识了解颜料阶段,根本谈不上画好画坏。彩画的知识有造型的、比例的、有色调的、有明度的、有冷暖的、有大小的、有前后的、有虚实的、有疏密的、有统一的、有对比的,还有用笔、调色方面等等几十对矛盾。你要求孩子在当天或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可能吗?一节课有一两点能做到就是优秀,余下的事以后再说。慢慢来,急不得。
●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学画。人学东西各认一门,喜欢了才能学得好。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应问问孩子喜欢什么,不要安排孩子你就喜欢什么。
●儿童画画是玩,是游戏,是发泄,是平衡心理,是自我调节,是儿童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感动机地展现。家长不要把儿童画画总是和专业技术扯到一块。儿童画不是专业是游戏的另一种方式。画画起的作用远远的超过了画的本身。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美术评论家笔下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只能说明画得逼真,画得挺像,不能说明作品有多高的艺术性。用现在的审美观点看,这些“活灵活现”的东西大多不是好的作品。事实上,艺术作品只有远离生活真实,才能达到艺术真实。
●美术上有些东西能说清楚,有些东西说不清楚。能说清楚的是理性知识。像结构、比例、黑白、虚实、对立、统一、冷暖、灰鲜、疏密、和谐等。说不清楚的是感性知识。如灵气、悟性、神韵、想像、意会、联想、感觉、感受等。这些都是很难用文字或语言道明的。恰恰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充当了绘画的主角。
●教学中遇到这么一件事。妈妈看到儿子喜欢画画,就找到了我。当妈妈带孩子到班上后,问孩子愿学吗?儿子说不愿学。妈妈说为什么?你不是挺喜欢画吗?儿子说,我只喜欢画,不喜欢学,学画太烦人。其实这个孩子说的话挺有道理的。现在有好多美术班,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兴趣,一味的教给孩子画的技巧,使孩子感觉画画没意思、不好玩、太难了,逐渐对画失去兴趣。实际上教师只有用孩子喜爱的方法去教孩子,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画画的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