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心得>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6-04-12 10:49:52

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未来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如果孩子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如果孩子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那很有可能是他缺乏自信心。要让孩子有接受挑战的勇气,不畏挫折的决心,自信心是关键。

常常听到有些父母说:“我家孩子胆儿特小,让他做什么都往后缩,不愿意去尝试!”还有的父母说:“孩子做事经常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太缺乏毅力了!”当孩子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当孩子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可能不是由于缺乏毅力,而是孩子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自信对儿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孩子拥有了自信,从内心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他就更愿意去面对困难并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从而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孩子为什么没信心做好手工作业?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快乐、自信,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我们先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晚上,8岁的儿子在做一个手工作业,他想用旧纸壳做一个机器人,机器人的头和身体已经做好。当他做机器人的胳膊时,连续几次都失败了,他开始焦急、掉眼泪,这时爸爸在一旁说:“哭什么哭啊?为这么点小事值得抹眼泪吗?一点儿也不像个男子汉!”儿子边哭边做,几分钟后他说:“我不做了,这个机器人太难了,我要换一个简单点的!”

在这个场景中,首先,儿子做手工没有成功给他带来挫败感,他为此感到难过、伤心,加上焦虑和困倦,所以开始哭泣。而爸爸的话直接否定了他的感受,告诉他不应该为“这点小事”难过,要“像个男子汉”。结果儿子很快就放弃了自己已经完成一大半的手工,转而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更容易的任务。那么当下次有类似的任务出现时,根据之前的失败体验,儿子很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而不去尝试,也就是家长所说的“往后缩”;当在任务中遇到困难时,他很可能不是去努力克服困难,而是中途放弃,也就是家长所说的做事“半途而废”。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很难树立起来。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的精神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1接纳孩子的感受

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情绪总是有起起伏伏,孩子的情绪气象系统就更不稳定。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大人有时会心烦、恼火,殊不知,孩子的哭泣和“胡闹”实际上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告诉我们他的某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他需要得到关注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标。

同时,哭泣也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如果打断或阻止孩子哭泣,就阻碍了孩子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正常情绪的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倾听孩子,不忽视或者否定他的感受,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努力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孩子就能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从而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孩子为失败而感到气馁时,爸爸或许可以这样说:“这个机器人的胳膊做起来确实有点难,几次没有做好你感到有点难过、着急,是吗?”这样孩子的感受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
2鼓励孩子去尝试

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做起来不简单。在儿童游乐场里,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小心翼翼地跟着孩子,一旦孩子想去挑战一下有难度的器材或者动作,家长的脸上就会写满担心,要么阻拦孩子,要么勉强答应但嘴里不停地嘱咐,最后孩子玩得意兴阑珊。当然,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不能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能不能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这可能是让一些家长纠结的地方。

比如,四五岁的孩子很喜欢帮父母做一些事情,看到妈妈在做饭、扫地,孩子也要拿面团来揉,拿笤帚来扫,这时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做不好,还碍手碍脚的,就会拒绝孩子参与的要求,对孩子说:“你还是玩你的玩具去吧!”或者“去写作业吧,这些事长大了你自然就会了。”但实际上孩子的每次参与,每次新的尝试,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能力也会逐渐提高,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

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孩子几次没有做好时,爸爸或许可以这样鼓励孩子:“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再试几次说不定就找到好办法了!”这样受到鼓励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3肯定孩子的努力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达到目标,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当孩子尝试向一个目标前进时,我们要看到并认可他的努力,即使他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我们也要向孩子表达对他努力尝试和辛苦付出的肯定和欣赏。当孩子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继续努力实现目标,有更大的信心克服后面遇到的困难,去争取最后的成功。

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肯定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成绩,比如,我们最好不说:“孩子,你考了100分,妈妈感到很高兴!”而是可以这样说:“孩子,你认真复习了功课,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在上面的例子中,爸爸可以看到孩子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机器人的头和身体,或许爸爸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试了好几次搭配机器人的头和身体,你的努力让头和身体的比例更协调了。”这样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取得成果,以后也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去迎接挑战。

4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可能会觉得,指导孩子还不容易?毕竟我们成人潜意识里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大,所以当看到孩子做不好时,就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传授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觉得这样就是在指导孩子了。比如孩子在玩一个乐高拼插玩具,家长可能会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地来做,当孩子想用不同的步骤操作时,家长会告诉孩子这样做行不通,实际上家长的这种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甚至可能让孩子失去继续玩下去的兴趣。还有些家长,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喜欢对孩子讲一通大道理来教导孩子,但似乎孩子并不买账。

其实,指导并不是“指教”,也不是“教导”,而是在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和辅导。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领域影响深远,“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孩子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孩子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父母需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上面的例子中,或许爸爸可以这样说:“你觉得这个机器人的胳膊向前伸还是向上伸更好?如果把胳膊和身体这样拼接,会不会更牢固一点?”启发孩子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完成,这样才会有效地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当孩子的主动性增强了,又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同时接受了有效的指导后,就会更有信心去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

当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得到了接纳,他就能恢复理性思考能力,愿意去做更多尝试;当孩子得到鼓励去尝试更多未知事物,他就能积累更多成功经验,体验到更多成就感;当孩子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就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期望做更多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当孩子得到恰当的支持和指导,他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