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墨画这个名词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常常被简单地理解成用宣纸画的“几笔一只的小鸡”,“几笔画出来的小鸭”等概念,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有的家长教孩子用宣纸来画“儿童国画”(用水粉画颜料填色,用墨勾线),这也是对水墨画的错误理解。追根到底,就是因为忽略了水墨画最独特的地方,即讲究“笔墨”。没有“笔墨”哪儿来的“水墨画”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水墨画而言,对笔法(中锋、侧锋等笔的运用方法)、墨法(墨的浓、淡、干、湿、焦的“颜色”变化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引导孩子学习水墨画同样不能离开对笔法和墨法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借助对具体内容的临摹进行学习,在悟性中理解直至掌握。但是围绕具体内容进行笔墨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太不现实了,生硬的临摹会让孩子们觉得很枯燥,如果让他们“玩水墨”则会是另一番景象。所以对孩子应该是“玩水墨”,玩的兴趣越浓,将来学习具体内容时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五六岁孩子的腕力才发育得比较好了,可以比较稳地握住毛笔,这时学画一些简单的花特点要领及鸟、虫、鱼应该不成问题,但还是不应该以能否熟练地画出这些东西为学习目的,而是要借助这些有形的东西让孩子体会“笔墨”。在掌握了一定的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后,直接把自己对笔墨的感觉表现出来。学习水墨画切不可急功近利,只能一步一步地学习。
二、中国画(水墨画)有四大特点,只有能够自如地运用这四大特点进行绘画创作,才算是真正能画中国画(水墨画)了。
中国画(水墨画)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用笔。毛笔的笔尖形状像一团火苗,前端尖中间粗,靠近笔杆的地方又收细了,这样,就可以在画画时使用一支笔画出不同的线条和墨色变化。只是会用笔尖在纸上画来画去不等于会画水墨画。用笔尖画画,叫“中锋用笔”。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将毛笔侧着来用,这样毛笔头就会一面靠纸,一面朝上,画出来的就不是中锋用笔那样的比较细的线条了,而是很粗的,有时是变化无常的时断时续的线条,这叫“侧锋用笔”。只有会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算基本上会用毛笔了。为什么只说是基本上会用呢?这是因为使用毛笔画中国画时,不只是用笔蘸一样的墨或颜色去画,有时还常常需要同时蘸水或蘸其他颜色,使一笔下去能画出浓淡不同的墨色变化或颜色变化。只有在灵活使用毛笔的中锋和侧锋的基础上,又很好地掌握了一笔下去能画出墨色和颜色的变化,才算真正掌握了中国画(水墨画)的用笔。
中国画(水墨画)的第二个特点是用纸。画水墨画的宣纸不像一般图画纸那样把画中的颜色托在纸的表面,而是让颜色溶在纸纹里。由于纸的纹路不同、厚薄不同、粗细不同,吸水程度也就不同,即使使用了相同的墨或颜色,画在不同的纸上也可能出现不尽相同的效果。要想掌握好不同纸的性能,就需要经常做一些当笔尖含有不同水份时画在纸上是什么效果的练习。还要做一些当手用力大小不同时,画在纸上的墨色又是什么效果的练习。只有当孩子能够自如地在纸上用墨和用颜色,而不会让它们在纸上乱跑的时侯,才算真正掌握了中国画(水墨画)的用纸。
中国画(水墨画)的第三个特点是用“线”。水墨画中的线条就像是人体的骨骼,只是用线条勾划出轮廓,然后涂上颜色不能算真正的水墨画,必须学会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万物不同的特点和变化,才算真正使用了线条画画。水墨画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大致有三大类画线条的方法:
一是,游丝描类。也就是细细的、长长的、非常自然的线条。画的时候毛笔在纸上行走得要慢,而且只能用笔尖(也就是中锋)来画,用的气力也要均匀。
二是,柳叶描类。也就是两头细、中间粗,像柳树叶子一样的线条。画这种线条要求用笔快,起笔轻,画到中间要用力, 然后再轻用笔,使线条由细变粗再回到细。
三是,减笔描类。其实,这已经不是线条的线条了。画它时,用笔要快,而且是侧锋用笔,用的力也主要集中在线的一端,这样画出的线就不是一条而是一块了,再加上适当的水分,就变成水墨画独特的渲染了。
中国画(水墨画)中还有一类画出来时断时续的线条,叫做“皴”,用它主要是画山石和树皮等。只有孩子学会运用上述几大类线条的画法,并自如地用在画中,才算真正掌握了水墨画的用线。
中国画(水墨画)的第四个特点是用墨。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对笔、纸和线的综合运用。在水墨画中“水”和“墨”统一着整个画面,无论是用笔、用纸还是用线条,经过了水和墨的运用,画面才能丰富和出现生气。墨在经过水的调合后,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五种“色彩”。学会使用它们去表现万物,才算学会了中国画(水墨画)中的“用墨”。
之所以要讲中国水墨画的四大特点,主要是因为画中国画(水墨画)并不是简单地使用了中国画(水墨画)特有的工具去画就行了,更不是要求孩子们知道这些道理,而是希望老师和家长在辅导孩子画中国画(水墨画)时应该明白这些道理,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画的过程中去体味它们,使他们“先知其然而不一定知其所以然”。因为让孩子学画中国画(水墨画),可能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抱什么样的目的去辅导孩子学习中国画(水墨画)非常关键。
中国画(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们去学习是应该的。而且,中国画(水墨画)的四大特点使得画水墨的过程变得非常有情趣,特别能吸引孩子的动手欲望。中国画(水墨画)可以痛快地去涂画,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可是,再适合孩子的东西,如果加入太多成人化的内容,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中国画(水墨画)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要学习它一般都要从临摹前人的作品开始,但是,很多成人并没有把这当做孩子学习中国画(水墨画)的第一步,而是把它看成画中国画(水墨画)的唯一目的,让孩子反复地画一些大画家所画过的内容,并以此作为衡量孩子是否画好中国画(水墨画)的标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满足于模仿,满足于习惯的画法,从而逐渐丧失自觉观察、主动创作的欲望和能力。
所以,要想使孩子在学习中国画(水墨画)的过程中受到好的影响,就应该在孩子向前人学习的同时,引导孩子扩大视野,让他们试着以自己学到的种种方法去画自己所见、所记、所想的内容。这样做,在一开始或许并不一定成功,甚至在效果上让人感到有些胡闹,因为中国画工具的掌握并不像硬笔那样容易。照着范画临摹时,可以按部就班地去画,一旦自己创作时,什么地方该使用什么样的技法就要靠自己的理解了,这对幼儿来讲绝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成人的谅解与支持。当孩子的笔、墨越来越“听话”的时侯。孩子的中国画(水墨画)就会有一个飞跃。这一切,对孩子的信心、耐心及孩子能力的培养将会是最好的影响。
准备工作:
——————
1. 先备齐工具,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写意用生宣,工笔用熟宣),白色碟子,一个洗笔用的陶钵。一块适合大小的中国画专用的垫毯。附件(镇纸,笔架,吸水小毛巾,水滴器)
2. 后临摹传统中国画基本画法如学习《芥子园画谱》,慢慢地就熟悉基本画法了。
简述:
——————
中国画以绘画的技法来分为两大类,可分为工笔画(丹青)和写意画(水墨)两种。以内容和形式来分可分为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做画。因此中国画又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为水墨丹青)。
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总之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一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
这样,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期地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地相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