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心得>【卓艺教育】论美育在高校师范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9-03-29 09:51:52

【内容摘要】

美育和德育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开展美育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它对德育具有显性和隐性的渗透影响。作者认为,要更好地发挥美育渗透作用,需要从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美育研究和美育评价三方面推进美育改革;同时通过美育课堂教学、美育实践活动和美育情境平台三条路径,实现美育对德育的促进。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思想理念。德育是教育的根本,高校师范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践行者,其道德品质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德育和美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以美育作为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具有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开展的特点。

一、美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1]。对于高校师范生培养而言,德育主要反映在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上,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决定师范生在道德水平上应是高于社会的人群[2]。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育人的更高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教学,不仅是技术,也是学术,更是艺术。

在中国最先使用“美育”一词的是蔡元培,他对美育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性情为目的者也”的解释[3]。美育是让人感知美、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创造中呈现审美理想,在真善美的追寻中,自然建立起崇高的品格行为和道德规范。王国维在1906年所著《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刘海粟认为,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美的育化和良善的培养。因此,审美活动与德育活动水乳交融,道德教育采取了审美策略,审美活动内容中有德育因素的参与。”[4]对于高校的师范生培养而言,德育主要侧重于师德的培养和塑造,而美育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能促进师德意识的提高,进而影响师德行为。因为,美育与德育的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美育能以其独特并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产生质变和升华,最终达到“审美育德”“以艺润德”的目的。

二、美育具有德育渗透功能

(一)美育能促进德育的更好发展

美育的核心本质是审美教育[5]。美育是通过审美这一桥梁,间接、整体、综合地对个体品德、思想、智力、心理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美育的实施,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意识,促进人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艺术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

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倾注着艺术家的情感,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给人以情感共鸣和心灵的震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6]。艺术作品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在美育实施过程中,把教育内容以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受教育者,可以唤醒和激发受教育者的良善意识。

三、美育对于德育渗透影响的方式

(一)显性影响

美育的显性影响是指艺术教育者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对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的过程往往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艺术教育形式通常是通过直观的信息传达并结合释义,使教育对象掌握相应的教育内容,从而达到设定的教育目的。就美育的实施而言,美育的显性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或艺术社团训练等载体完成。

(二)隐性影响

美育的隐性影响作用主要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艺术载体,将隐性化的艺术教育内容融入到环境当中,让学生不自觉、被动地通过内心去感受、去体会,在无意识中提高审美意识,进而内化为师德意识的提高。美育的隐性影响主要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创设艺术情境等方式完成。潜移默化方式在美育实施的手段上是潜隐的,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接受艺术审美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师德意识。

四、改革学校美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完善学校美育组织构架

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是面向非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从属于专业艺术教育,而是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学分设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因此,要保障公共艺术教学的更好开展,就需要设置学校美育工作委员会,统筹全校美育工作,合理分配艺术教育资源,共同推进美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艺术活动开展等工作。

(二)构建合理的美育课程结构

学校美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要厘清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层面的区别。不同层面的课程设置,要遵循学生艺术素质差异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构建“普及——提高——拓展——实践”四个层次的“浸润式”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供充裕的课程资源,包括师范专业艺术技能课程、非师范专业艺术素质课程、艺术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艺术教育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艺术实践课程以学分的方式纳入到艺术社团,将艺术实践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建立美育研究和美育评价机制

设置学校美育理论研究机构,形成“教研平台、研究机构、学术刊物”的一体化研究体系,为美育的实施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施美育理论研究,开展情境美育探索与实践、美育教学有效性研究等,使美育理论研究反哺艺术教学实践,而美育教学实践又为美育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建立美育评价机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办法,定期开展测评,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状况,评价学校美育效果,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构建美育促德育的工作路径

(一)强化美育课堂教学

围绕“以艺润德”的教育目标,改革美育课程体系,把提高审美育德的理念切实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增加公共艺术课程学分要求,开设大量的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将师范生修读艺术教育课程以学分的方式固化到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模式上推行鉴赏与实践并行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开展艺术导论课程改革的尝试和创新,将课程分成多个专题,覆盖所有的师范生的班级,起到营造艺术教育氛围的作用。例如,开设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美术鉴赏、硬笔书法技能等课程,既使师范生掌握“三字一画”教师基本技能,也能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平面视觉世界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授艺术理念、艺术规律、艺术法则、艺术与道德、艺术与人生等主题,拓展学生艺术与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丰富美育实践活动

通过搭建“课外艺术活动——艺术特长强化——艺术展演竞赛”立体式的课外美育实践体系,为美育向第二课堂延伸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艺术社团活动,艺术教师既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成为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课程又为社团活动的水平提升提供基础保证。在艺术社团的建设上,要推行以校级艺术社团为统领、院级艺术社团为特色的校院两级艺术社团体系,扩大师范生参与艺术社团的涵盖面。比较常见的有合唱与戏剧等教育集体性社团:合唱展示出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精神,而戏剧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与群体协调的能力。通过合唱、戏剧排演,能让学生寻找艺术与自己生命的联系,通过对人物的体验,获得审视现实生活的视角;通过排练、演出,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合作。

(三)构建美育情境平台

充分利用美育的隐性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环境,让学生整个身心浸润在艺术审美与道德真理之中,自觉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启动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程,开展新校区楼名路名、人文景观名命名,和校园导示系统、校园雕塑等设计工作,将师范教育的精神和艺术教育的理念融入校园环境中。让道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鲜活思想的形式,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根据美育各阶段的教育需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音乐会、展览、戏剧节、朗诵节等校园艺术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情境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融入到艺术校园的氛围中,将美育思想慢慢地渗入学生思想当中,逐渐使艺术素养成为滋养德育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