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各普通高校需加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这一《意见》让艺术教育圈一片沸腾,再一次印证了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除此之外,《意见》中“强化实践环节,推进高校艺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等”等要求,也体现了国家从各方面大力促进美育事业发展的决心。
《意见》还提出了两个目标,即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
而早在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要求逐步压缩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特长生招生,这一消息曾让艺术教育圈情绪一度低迷,认为此后家长将不再重视艺术方面的培养。但后经教育部解释才了解到,国家为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发展“用心良苦”。
日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是全面普及体育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体育和美育不再是个别优异的或者说有特长的人去学就行了,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去学的。”
因此,国家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只是避免体育、艺术教育过度功利化。此后,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测办法》等系列文件,提出艺术素养测评得分计入中考成绩等要求,而后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开始进行试点,也证明了国家希望通过在学生成长、升学评价体系中,发挥美育的作用,来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逼迫部分学生功利性学习。
据了解,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发了省级层面贯彻落实《国办美育意见》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高中阶段92.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艺术教育普及效果显著。
可见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将更加激发家长对于的投入。其实家长对于孩子的艺术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视,在睿艺睿艺《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和《2018年素质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可以看出,在参与调查的家长群体中,2017年已为孩子选报艺术课程的占比71.78%、意向选报的为88.46%,2018年的占比分别为61%、65%,艺术教育都稳居素质教育行业各赛道第一,但下降明显。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是否会让家长选报意愿回弹?
艺术素养测评计入中考分数后,是否也会加入高考成绩?有业者预测,日后艺术成绩有望成为高考会考的一部分,计入高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