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心得>【卓艺教育】加强美育工作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9-05-06 09:36:52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宁钢表示,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心灵教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构建美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

宁钢认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戏剧、陶瓷、国画、书法等,其本身就是一部美的画卷。新时代的美育,就是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阶段、全过程、全方面,通过戏曲进校园、陶瓷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艺术教育的核心是美育,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传播“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质量提升支撑体系,通过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带动美育的整体发展。同时,各类艺术类院校也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为推进美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

三是构建美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学校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拓展校园文化美育功能,以美感人、以景塑人,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美的熏陶。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体验工作坊、艺术创作交流中心,打造一批美育文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切实增强美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网络等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全家庭、全社会、全域化关心支持美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艺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是可行的

在谈到艺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问题时,宁钢表示:“据我所知,在西方的学科建设中,艺术实践类专业是不设博士学位的。因为,从学术规范来讲,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应该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研究能力、建立成果的科研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我国艺术实践类硕士学位的设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的是培养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并举的‘通才型’人才。对于艺术博士学位的设置,我认为也是可行的,包括国家学位办对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博士培养评审标准也应分类设置,主要是强调在办学实践中,不能单纯地把艺术实践类博士等同于艺术家去培养,因为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其长,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和看待,规范引导尤为重要。”

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谈到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切合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实际这一问题时,宁钢介绍到,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主要由综合性艺术院校和单科性艺术院校两部分组成。如果将设立了各类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加起来计算的话,应该达到1000余所。一般而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设施等方面都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下,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总量上升与创新型艺术人才数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因此,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宁钢认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清晰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找准专业及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门艺术人才;二是在重视艺术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及理论素质;三是要改进、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强化艺术实验和艺术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艺术院校要学会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强化特色,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艺术院校应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普及是当下美育的重点,美术馆、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应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此同时,高等艺术院校应努力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宁钢谈到,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强调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上,景德镇用自己最朴实的陶瓷语言、最深沉的文化自觉守望了两千多年,并以其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影响着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谈到与景德镇的渊源时,宁钢激动地对记者说。

宁钢表示:“大学的美术馆、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和符号象征,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及其承担的社会使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介绍,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至今已有109年的办学史、61年的本科教育史和35年的研究生教育史,为我国陶瓷行业培养了7万余名陶瓷专门人才。目前,超过1/3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近80%的中国建筑、日用陶瓷品牌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创建,该校盛享“陶瓷黄埔”美誉。

宁钢表示:“当前,我校艺术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预计2020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根据功能定位与布局,该博物馆设有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展厅、中国陶瓷外销瓷展厅、国际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厅、当代名窑陶瓷大师艺术精品展厅、现代陶瓷科技展及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等一系列展示、展览场所,将全方位、多视觉地充分展现中华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该艺术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公众教育类平台,面向国内外民众开放。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其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最真实、最广泛的陶瓷语言赋予传播中华陶瓷文化新的时代使命和内涵。”

宁钢强调:“要充分发挥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速推进高水平陶瓷大学建设步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推进‘名城办名校、名校显名城’校地间的深度融合,积极构筑景德镇陶瓷文化、科技人才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