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儿童画妙在“像与不像”之间吗?
时下,喜欢绘画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绘画的评价也开始引起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然而,一评起孩子们的画来,不要说孩子的父母,茫然无言者甚众。就连辅导儿童绘画的教师,教育也有不少难以理出头绪,道中根本。因为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们心中的世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什么是儿童画?怎样去评价儿童画呢?
儿童画就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审美的认识及个性反映的表现(这里所指的客观是儿童眼中的客观,对成人也许就是一种主观)。它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它具有童真性、自由性和创造性。评价他们的画,“三性”是关键。
在这里,童真是最重要、最自然的。童真是人类最完美的自然,而儿童画的最高价值也无非是这种自然。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纯真、自然,不懂得修饰,不懂得避讳,不会刻意去做作,更不会违背事实去描绘。纷繁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那样迷人,他们看到的是物体的大形状,是最动人、最吸引人的部分,不太注意细节。例如:儿童看人,只看到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什么鼻子、耳朵、眉毛,也许他们看不见,所以他们不画。用那小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的手表现出来,就会给人一种夸张的感觉。夸张中变形,变形中夸张,线条简练。这和许多大画家有某种惊人的相通之处。齐白石的艺术特点是用童心去观察世界。作品概括夸张,他对次要部分是“视而不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是白石老人的治学名言。一代宗师、一代巨匠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违背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违背孩子们成长的规律去强求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一样呢?天真出朴实,天真出真情,天真出清新。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奇异的构思,用他们特有的观察、理解和绘画语言,稚拙无饰地表达纯真的心灵和原始、朦胧的审美意识。画出他们的真、善、美,画出孩子们一片洁净的天空,画出孩子们自己的画!这就是我们评价儿童画的标准和依据,这就是我们指导儿童绘画的方向。保护他们童真的天性,逐步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孩子和画是自由的,毫无束缚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中国画、水彩画、蜡笔画等等,任何画种和表现形式都被采用,融多种方式于一体,自由涂抹,大胆表现在笔下。不必要求他们的画,是用某种传统模式,像某个画家、某个老师。这并不是不讲传统,不讲技法,而关键是让儿童自己去注意,去画,去创造,也并不是不教他们大人的画法,而应去助长儿童本身的表现,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发挥更大范围的自我个性、天性及意识抽象思维认识表现。正确的、有意识的思维诱使方式,才能顺利地使孩子“无意”地流露童真的色彩组合,在“自由”幻境、自我世界中,努力表现和揭示人类神秘的自然本质。
孩子的自由表现,决定了儿童画的创造性。这是他们童心世界的无限展开和自主,表现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性以及独特的表达力。且不说想象画和命题画才能表现出来。就连临摹画,很多孩子都会有所“改动”,有所变化。这种“改动”,这种变化,并不是叛经离逆,而是儿童在无意识下的创作,这些创作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伟大的作品均自无意识产生。我们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以知识和理性去取代它。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允许他们冲破不愉快的阻碍,充分表现自我。否则,我们的孩子只会照着做。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就成为扼杀儿童天性和创造力的“罪人”。
总之,儿童绘画应该以培养他们的审美,开发他们的智力为目的。评价他们的画,切莫直接用“好”与“坏”,或者更简单地用“像”与“不像”去衡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