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心得>只看效果衡量孩子绘画是孩子得到健康美育的最大障碍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1-01-15 21:30:41

当效果做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时,必然掩盖掉很多其它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也容易浮在表面做文章,很多有价值有深远意义的内容无法得到重视和应用。绘画这种一眼看好坏的特点很容易让我们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观的表面上,而忽略和深究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孩子阶段的美术学习更不同于成人展现式,结果和效果不重要,通过过程得到的内在开发才是真有价值的。当然,效果是检验这些成果的一方面依据。但什么是好的效果,显然不是单一的标准,来自多个方面。同时,对于所谓好的效果的标准,家长的判断往往是错误和片面的。

01我们在看到孩子画时往往会这样说:嗯!画的很像!画的色彩很好看!画的很整齐,很仔细!你看这孩子画的多好!真细致,这么多细节,还挺像的!或者是“画的什么啊!乱七八糟的!”“画的一点也不仔细,你看你怎么把人画成那样了!” “你画的太简单了!画的人怎么连个鼻子眼都没有啊!”“你的色彩涂的这么乱,都不知道你画的是什么!”的确,绘画是静态的视觉艺术,人们对一幅画的印象和判断几乎都来自于看到那幅画的一瞬间。画家把一幅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就把评判权交给观众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不置可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观者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对一幅画的判断形成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判断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多是依据既往的审美经验和习惯,而普通人在没有接触了解过大量艺术作品之前,这种判断则更具有从众性和经验惯性。绘画这种一秒钟定好坏的评判习惯,对很多非普遍性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艺术家作品一旦远离或不符合大众的视觉审美习惯和经验必然难以被认可,梵高在去世百年之后才为世人所知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也还是美术史家和评论家以及艺术经济人推动的结果)现在很多人认可推崇梵高,也并不见得是真就看懂和接受他的画了,而是为他的传奇人生和对美术史的贡献所打动。

这里要说的是,只依靠看一眼画面效果,不去了解画面背后的行为和意义就评判一幅作品的结果显然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好在对专业画家来说,他们作品的评判并不只是交给普通观众,还有专业的美术史学者和评论家给他们更专业客观的分析评价。而孩子绘画的忠实观众也是评判者无疑是家长了。家长如何认知和评判孩子的画,对孩子艺术发展的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在判断孩子的绘画学习和能力时总是习惯性地依靠自己的审美经验,只从孩子画的表面效果来轻易得出孩子画的好与不好的结论,这是十分片面的。这种片面简单的判断甚至会误导孩子的正确学习方向。

首先,  孩子阶段的绘画学习不是展示型的效果学习。画家为了展示作品,必须考虑所针对的特定观众的喜好来展现出观众喜爱的好的效果。这里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孩子学画与之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孩子画画就是为自己画的,画画是他们的感情宣泄与抒发的出口,通过绘画行为过程完成他们所需的表达和思考是他们画画的本源动机,至于画的是否好看,你是否能看懂,他们并不在意,这是一个非常自我的过程,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尤其是对于七八岁之前的低龄孩子更是这样。

第二  孩子学美术应该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开发和培养过程。正确的学习方向应该是借助于绘画这一载体从思维、想象、感受、观察、表达、审美等多个角度对孩子进行潜质的开发和培养。而这些方向并不是都能通过简单直观的表面效果呈现出来。我们只关注表面效果的话,只会让更多无法直观体现效果的内容被遗忘,只会陷入到为画画而画画的狭窄胡同,使孩子得不到更宽泛全面的提高发展。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短视行为。

02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为什么要画画,画画对他们成长的具体作用和意义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很多还停留在学画就是让孩子有个一技之长,多个技能这个狭窄模糊的认知上。也因此,带有技能特征的画面效果就成为他们判断孩子绘画学习的唯一标准。这种习惯性心态也导致培训机构在孩子每幅画上要保证效果,孩子每节课都要拎着一幅画效果完整的画以示这节课没白来,节节课见成果成了美术班的一大特色。如果这节课完成后,孩子没能拿出一幅完整的画,或者画的一塌糊涂,老师几乎是没法面对家长的。或许该思考思考:难道美术课的收获一定要体现在那一张纸面上吗?

错误观念一:儿童画幼稚,要赶快摆脱。我们说,儿童绘画最大的魅力正是孩子特有阶段的认知和感受带来的童真、稚拙、大胆、新奇甚至混乱,失掉了这些特质也就失去了这个阶段画画的意义。

错误观念二 :画画就是要看效果。而这种效果恰恰又是以不符合孩子规律的成人的习惯审美眼光做为依据,以这种眼光衡量只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

03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学画画是借画画这个大多孩子喜欢的载体完成他们对思维、感受、观察、表达、想象、审美等一系列素养和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只重画面效果而不追究其他价值和意义,即便孩子画的效果再好,也无非是技能上的体现。而这种早期的技能上的优势并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当他们到了十几岁如果还坚持画画的话,那种早期的技能优势很快会被填平,而早期培养起来的其他内在的综合素养在这个阶段才可能释放出来,大放异彩。而有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学了一阵后画不出自己所期望的所谓“效果”,就认为孩子没这方面天赋而放弃学习,实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另外一点,我们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绘画培训班,只要孩子每次拿回家一幅令他们感到看得过去的画就算满意了,而不去深究孩子每次画画的目的意义和过程。这也导致了培训机构只在表面效果上做文章,并不关注孩子在整体学画过程中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培养和拓展了孩子在不同维度上的素养和能力?可以这么说,如果家长不改掉只看表面效果不重背后过程和意义的习惯,儿童美术的教育就永远跳不出只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质问题的怪圈。我们应该把视线从画的效果上移开,更多关注他们是否通过学画画更愿意表达了?是否在想象上更丰富了?是否更能关注到生活的细节了?是否更愿意去看展览和画册了?是否平时愿意信手涂画了?是否在看到美丽的风景和色彩时能激动起来啦?这些画画背后的行为和表现才是孩子阶段学画的重要意义。

即便是要看效果衡量,也需要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儿童学画真正好的效果,这绝不是简单的画得像与不像,好看不好看那么简单,需要了解更多绘画规律和儿童的心理,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具体分析。所以,你要是真正负责任的家长,还需要静下心来了解研究些儿童的绘画发展规律,了解一些美术绘画的知识和规律。不要用自己想当然的理解认知把孩子带入误区。如果不去了解和接受这些,说句不爱听的话,当孩子画的效果真的符合你审美习惯的时候,往往证明孩子学画失败了!这里没有贬低家长的意思,只是让你明白,孩子的画一旦和一般成人的审美认知一致时,只能说明两种情况:一,孩子太早熟了!二 ,孩子画里自己的成分太少,老师的成分太多!

话说回来,不以画面效果衡量,那怎么判断孩子的学习成果呢?家长既然送孩子学画画,肯定是希望能看到学习的效果,能用一些标准来衡量他们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方向正确?关于这一点,尽管很难有具体量化的标准,但还是有些相应的参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