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孩子在与人交流时优雅得体,在辩论演讲时不卑不亢,在面对批评时心如止水,在接受表扬时谦虚从容,坦然面对失败,感恩自己的成功……
但是如果孩子做事没有章法,分不清轻重缓急,遇事就慌,扭扭捏捏,尤其是遇到困难时的“玻璃心”,分分钟崩溃。孩子的性格越来越懦弱,抗压能力越来越差,严重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失败,也承受不了失败的结果。
更有甚者,安徽一名高中生因为学业压力大,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每年新闻上都会报道各种学生跳楼事件,这些事情并不是能把人逼上绝路的。孩子过激的反应,和极端的做法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
1. 孩子遇事太少,抗压能力差
有一类孩子是在受父母的庇护,在呵护中长大,除了做好每个阶段应做的事情,没有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还有一类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会参加其他活动,经历得多了,对于大风大浪也就习以为常了。
有句俗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第一类孩子的彩虹是温室的玻璃折射出来的七种颜色,第二类孩子的彩虹是在经历了风雨后,能亲眼见证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前者可以说是父母营造的,后者却是自己经历的,这两者的意义自然是不同。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事太少,面对棘手的问题就很容易崩溃,遇事多了,面对棘手的问题也能沉着应对,在一场考试中,心态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发挥,我们自然是希望看见孩子沉着稳重的一面。
2. 过于依赖家长,没有主见
家长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做,没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标准,独立性很差。具体表现在孩子学习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自己动脑思考,而是选择翻阅资料,或者求助家长,然后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经常丢三落四,总是要家长来帮忙,这些都是缺乏自主性的表现。
包办的父母看似把孩子保护的很严实,实则是一步一步把孩子的未来带向深渊,在孩子形成个人认知的时候,如果在他的三观里,自己就是应该被父母包办的,哪怕他到了独立生活的年纪,孩子也会继续啃老,成为“妈宝”,对父母言听计从,想要什么东西,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跟父母撒撒娇,这个要求父母也会帮忙达成。
3. 缺乏自信,不爱表达
这是对自己不认可的表现,孩子可能在说话之前考虑了很多,一是怕说多了就会出错,二是怕自己说了也不被重视,索性就保持沉默,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来越不自信,与此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在人前也不会表现得落落大方,反而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谈话气氛。
慢慢的,孩子会变得敏感,什么事情都强行与自己联系到一起,不管有什么错误立刻会想到是不是自身的原因。能反省自身固然很重要,但是不会理性分析原因,缺少了这一环节,感性因素占据了上风,对人说话没有底气,因为自己没有给自己勇气,那就更没有自信在大场合上表现自己了。
苏东坡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也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他接连被贬官,甚至因为写了一首诗就被有心之人攻击,被陷害成小人,被贬到地处偏远、物质匮乏的黄州,但是他这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开垦荒地,还自创“东坡肉”这种美食。
想想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在一个生活富足的环境中,怎么就不能拥有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心态呢?孩子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未来的生活中,都需要有抗压的能力,家长也需要及时帮助孩子建立起来这种能力。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培育孩子面对逆境时的心态
《菜根谭》里有这样的一段话“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们会羡慕那些温文尔雅、宠辱不惊的人。然而沉稳大气的特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还是孩子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都能滋养渗透到孩子的思想和言行中。
但是还是要在“内因”上下功夫,多读书总是能让人收益良多。对于孩子来说,他自身拥有的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当他在书本中明白很多道理的时候,说话也会有条理,有底气,慢慢也会有自信,遇事也不慌乱。
如果孩子思想上对于困难的认知是正确的,那么如何外化自己的这种沉着冷静的心态呢?锻炼孩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实践方能出真知”,让他人觉得你是靠谱的,那就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想检验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独挡一面,可以鼓励他参与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可以尝试成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担任一个“小领导”。此时孩子要面对的就是团队的成员,可能会有成员之间的摩擦需要孩子来处理,也可能会有成员对的一些要求需要孩子来完成。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同样能把活动做好,那么就应该能算得上是了不起的人。
2. 家长要起到后盾的作用,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家长永远是孩子最有力的后盾,当一个人面对未知的时候,过往的经验会给他带去自信,给他力量,但是如果他知道他的身后永远会站在一个守护他的人,他的信念感会更强。
当孩子在这个世界披荆斩棘的时候,他手里的剑是他的自己的,但是他面前的盾却是父母给的,没有了这个盾,孩子的安全感也会丧失,他往前冲的那股劲也许会折损。
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在做游戏时,在玩玩具时,做手工时,他会寻找父母的身影,他看见了你在,并且能够感受到你给他的鼓励和肯定的目光。这时他会变得更加的自信,从小生活在这种鼓励的氛围里,孩子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不会因为没做好事情,而去担心家长会不会否定自己。
3. 表扬和批评都不能过量,需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过度的表扬容易使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但是过度的批评也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父母教育孩子的分寸感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家长总是不受控制的越过这条线,这也是家长教育孩子时迫切的心情。
但是掌握表扬和批评的艺术,会让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积极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动力,让孩子变得高效,让孩子变得自信,让孩子迷茫的时候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比表扬来说,批评更需要技巧和方法,不能在孩子本来就低迷的状态下持续施压,针对孩子的错误来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对错误进行反省,点到即止,留有余地。正如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所写的一样,“爸妈的养育越是从容,孩子的未来就越是优秀”,书中还说到,“这个世界上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要穷尽毕生的力气,一小步一小步行进。如果没有热爱,根本无法坚持。”
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是不断被打磨的过程,抗压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显得弥足珍贵。自信、安全感、自主性等品质是孩子所需要的,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