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心得>想象力、好奇心比知识、技巧更重要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1-05-19 00:43:21

■从滋养孩子心灵,呵护孩子天性的角度讲,自然的东西比如泥土、石头、树木、花草、动物昆虫、自然风雨、鸟叫蜂鸣,一定胜过贵重物品、高级玩具、衣物美食。这种自然发出的气息、声响、味道是触发人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温床。

■知识、技巧、模仿毁掉了幼儿的天性;理性、逻辑、道理吃掉了孩子的纯真。

■老早地就掌握了好多知识技巧的儿童没有童年,真正的童年是玩得好,自由、开心,有自己的爱好和对自己宽容、理解、放手的父母。

■十多岁孩子的思维,是个特殊年龄。既觉得儿童时代的想象画有点儿趣,又觉得大孩子的画理性,也有点儿意思。这就出来了一个现象,孩子的画不如以前稳定了,一会儿这,一会儿那,想着儿童的东西,又对理性抽象的画好奇。家长面对这样的画,觉得好像不如以前认真了,甚至是想象力不如以前了。其实这个现象是正常的,是符合十多岁孩子想法的,也正是这种左右举棋不定的思路,正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表现,因而不是问题。一旦找到他的表达方式,又会往前走一大步。越是儿童不知道自己干啥左右不定时,老师和家长就越是要学会等待孩子的选择,不要督催孩子画出完整像样的作品。

■儿童画的美感不产生于技法,而产生于年龄段的认知,更不是训练、用功的结果。好画是透出了儿童的年龄、爱好、独立、自由及个性的自然流露。

■最好的幼儿美术是自我教育,自我领悟,自我唤醒 ,因为六岁前的幼儿是吸收性心智,接受理性知识的程序还没启动,硬教只会磨灭孩子的自我感悟,毁掉自我教育。

■给茶施肥要深埋一米五以下,茶树的根只有“使劲”往下扎才能吸收肥力。这样种出来的茶呷一口,心肺麻酥,“茶气”十足。给茶施肥还有一种方法,把肥化成水,直接喷洒土壤表层,茶苗立马就绿郁葱葱,来了精神,但到收获时,茶味“气感”没了。教育如同种茶,教技法就是给幼儿施浅肥,只有唤醒孩子的心灵才是深根追肥,这样的肥力才有后劲。

■决定幼儿绘画品味的不是绘画技巧的进步和提升,而是人的心灵及个性的潜意识显现,孩子的画应是只有“体验”,没有“经验 ”。

■教给孩子的知识再多,永远也生不出智慧,画得再象也永远不会有想象力,记住的东西再多,创造也与此无缘,以磨灭幼儿的身心体验为代价换取的知识技法是最不值得的。

■没有想象力和好奇就没有科学,同样,没有想象力和好奇也没有艺术,想象力和好奇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而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好奇最好的方法就是美术,至今,还没发现还有比美术更能培养想象力和好奇的方法。

■“看看人家的孩子画多好”是伤害自己孩子自尊、自信的最锋利的刃器。

■有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脚踏实地”学习点儿将来能有用的东西,读那些不是“文化课”的故事书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神话故事离现实遥远,还不真实。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错了,也正是这些“虚假”的神话故事,才滋养了孩子的梦想,才满足了儿童的精神需要。这些不踏实的东西正是儿童成长中的最好伙伴。从小在“虚”环境长大的孩子未必就虚,本来应是“虚”的年龄,让家长从小就打造成 “按部就班”的孩子也不一定长大后就能“脚踏实地”。从小沉浸在童话故事里正好与梦想想象作伴,长大了自然就知道那故事就是个神话传说了。如儿童小时就受到家长很多约束、限制,长大后更不可能像家长期望的那样出色了。

■教孩子画画,就像指挥一个交响乐团,一个班的孩子肯定是老师教育观下的一个整体。孩子的画“发出的声”应该各有不同,有的像钢琴,有的像长笛,有的像大提琴,有的像黑管,有的声柔,有的声刚,有的声急,有的声缓,这才是乐章。

■幼儿美术的好教育是:1、引导儿童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自我表达的愿望;2、尊重儿童的所有的情真意切的表现;3、呵护儿童的一切表达愿望。

■小学教育“教”是老师,“育”是父母,而美术老师的“教”和“育”是一个人干的。如果美术老师光知道教,那就坏了,画的是像了,“育”却没了。

■每个孩子都是打好腹稿来到这个世界的,就像冬天的土地,虽还看不出春天的景象,但一到春天各种植物生命样式都会呈现。孩子的成长像瓜秧,只要一旁有篱笆,必攀爬,不需扶持,自然的就绿了田野。孩子的画是自然流露,大人一帮忙,就不能自由的画了,这就是静待的力量。

■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教育不是教给他们知识和技巧,而是呵护幼儿的原初和纯真,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精神。

■觉得好看与懂审美不是一个概念,觉得是知觉,不一定真懂。就像女性着装搭配颜色一样,通常是就觉得这几块色搭在一起舒服,你要问她为什么就不知道了。审美是除了能感觉到色彩的“养眼”,还能知道“养眼”的理由,这才叫审美。审美不能只靠感觉,感觉是审美的前奏。很难理解,一个对艺术不知为何物的人,怎么可能与艺术有好的“对话”呢!

■幼儿的创造源于自发性,老师只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保护好孩子的创意和好奇心就是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潜能。教的“创造”只能把孩子领向另一个模式中,起不了真正的创造作用。

■想象力的本质是荒诞,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技巧的本质是规矩,是按部就班的遵守,这两样东西对人的成长都有用。只是像牛也拉车,马也拉车,就是牛和马不能在一起拉车。各拉各的车,是解决“拉不到一块儿”的最好方法。小时候要想象,长大了要技巧是孩子画画最合理的搭配。

■儿童美术老师应遵从儿童发展规律,不应是只知道教。老师的使命是唤醒,不是传授。最不值得的教育是,孩子学到了知识,丢掉了精神,练就了技巧,丧失了自由。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走路时,能依从孩子的小步走,那么为什么在孩子画画时却不顾儿童的发展规律,逼催他们赶快“迈大步”跟上成人步伐呢!

■阅读的意义并不是直接从书里学到什么东西,而是通过阅读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找到了灵感,使自己的头脑更开阔了。教育也一样,老师的作用不是直接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拨动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喜欢想事的那根神经,唤醒他们的知觉。

■人的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强大,审美的力量比知识的力量强大,素养的力量比技巧的力量强大。

■幼儿的画越是偶然的东西越是有感染力。幼儿画的美感来自被幼儿的画笔“破坏掉平静”的一刹那,一旦经过了成人的“经营”,幼儿画的美就失去了。

■幼儿的画,是美,不是漂亮,如画很漂亮,肯定不美。因为,幼儿的画美,是美在幼稚、美在可爱,往往这些美感要通过“畸形的”在一般人看来“不美”的造型来体现。幼儿的画,如画什么像什么,怎么可能有美呢!幼儿画得再像,他的造型能力有可能超过成人吗?幼儿的画不美,不是技巧不高,审美不够,学得不好,是本不该画像的画得太像了,由此而丢失了童趣,是老师的“教”毁掉了孩子的画美。

■“像”和“想”是儿童画中相反的两种事物,有“像”就没有“想”,有“想”就没“像”,这两个“伙计”“一见面就打架”水火不容。幼儿的画一“像”就把想象赶跑了,一有想象“像”就觉得没趣自己就溜了。

■如果你想尽快的见到学的结果,就去让孩子学简笔画;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兴趣发展重要,过程重要,体验重要,快乐重要,学成什么不重要,那你就让孩子自由的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儿童画室不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地方,而是让孩子滋生想象的场所,引起孩子好奇的工场,探索事物奥秘的空间,发展孩子创意的实验室。

■儿童画画应是情绪,兴趣,不应是比例、知识。

■儿童美术没个性就没有风格,但有风格的画大多不完美,当我们评价一幅画有自己面貌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这幅画不完美了。好的老师只要风格,不要完美,只有不懂审美的老师才要完美。实际上我们的儿童画最大的失败是太完美。

■技巧听命于感觉,感觉听命于审美,审美听命于素养。素养来于读书、体验和眼界、视野。

■“最要命”的儿童画是:只有故事,没有“美术”;只有画面,没有审美;只有叙事,没有思想;只有“教”,没有“育”。

■简笔画模式被破坏的瞬间,就是自由的画,想象画的开始。破坏与创造就是这样紧密相连。

■幼儿的好画多生于简洁,越简洁越有力量。幼儿的画也无须努力,无须控制复杂和格外的练习,天然的就做到了简洁,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大多人都认为幼儿美术是技巧,是一种专业,而实际幼儿美术就是一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