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有待加强的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对此,《意见》确立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如何上好美育课?首先要认清美育的目标。将美育等同于技能教育,认为美育可能增加学生负担,都是对美育的严重误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在专业美育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合唱、集体舞、课本剧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体验,还可拓宽视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等奇妙世界,不仅能激发个体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敬畏,更能进一步追寻人生的价值与境界。美育注重的是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理应与加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起来。
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要素和环节,从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教材贯通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构想,同时,围绕学校美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美育评价改革、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尤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目前,学校美育已经实现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单一鉴赏转为综合实践,从线下探索到线上共享,从校园走向家庭、社会等一系列巨大转变。但也应看到,强化美育薄弱环节,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切实支持。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