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美育作为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施途径,一直备受国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学校美育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基于文化自信下的高校美育教育更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校美育建设与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如何依照美育特点,大力弘扬中华美育之精神,沉淀文化自信之沃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高校文化秩序与培养师生道德高度,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之美,是高校教育工作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高校要把好方向,掌好船舵,充分落实新时代美育教育的各项活动,同时有效挖掘地方特色,真正实现美育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互结合,最终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美育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美育起步较晚,高校教育在经济型社会的导向下往往更重视科研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从而忽略美育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加强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增设了美育选修课程,要求将美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但是在落实美育过程中并未扎实有效开展,即使开展了相关课程和活动,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受众面有限,导致美育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并没有达到要求和效果,更谈不上以引领学生提高文化自信为目的,从而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课程教学与美育活动融合不够。高校课程体系中主要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素质教育、创新素养课程等。在通识教育课中大多数学校虽然将美育课程放入了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中,但是学分少之甚少,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对美育进行延展,对于美育思想及美育中存在的文化元素更是缺少深入的思考。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教材的深入研究,没有挖掘和开发出课程教材中蕴含的文化自信资源,而校园文化美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未能真正实现基于文化自信下的课程教学与美育实践活动深度融合。
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高校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美育教育也是如此。教师由于各自专业学科背景不同,自身美育素养参差不齐,在课程教学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美育在部分课程教学中由于融入的载体缺乏,对于课程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容缺乏整合和梳理,从而导致教师在课程中开展美育和以此来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时无从下手。另外,教授美育课程的教师和开展美育活动的教师也未必是专业教师,因此在具体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中会存在对美育中的文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高校美育教育评价机制机械化。当前,高校美育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美育教育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对高校美育教育的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受传统的教育机制和课程评价体系影响,高校美育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没有将美育教育与教师考核、晋升职称有机结合,没有将美育考核标准与学业质量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导致教师美育教育倦怠、参与度不高,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高校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重视高校美育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扎根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充分体现其中的民族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将文化自信的教育融入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高校美育中本身就存在着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美德,因此从思想上要重视高校美育教育,在意识上要体悟美育教育中包含的文化自信内容和内涵。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要充分意识到美育教育对于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树立融合的理念,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发现与运用各学科中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为载体的美育资源,推进高校课程教学与美育活动的深度融合。舞蹈、美术、音乐等课程在高校仍然在课程及理念层面有可改进的空间。课程形式可采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大类。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的通识公共课为重点,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强化审美哲学类、高雅艺术修养类课程的建设;实践课程以开展特色课、实训课和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强化提升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类的课程建设;拓展课程以推进美育和学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重点,强化学科美育和文化自信思政类课程建设。
加强美育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践行“大美育”理念,深刻理解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价值,师资发挥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教师美育素养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将美育与文化自信对接,如何将美育与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相连,都对教师美育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专题培训,采取教学互促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美术、音乐等美育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明确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与定位,注重从美育的高度重新解读与认识美术、音乐等教育的重要性,把培养艺术人才与美育人才统一起来,把艺术创作研究与发挥美育职能结合起来,使这些学科的师生清醒认识到自身未来所担负的教育使命与重任,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拓展美育评价途径,建构美育教育体系。将“美育+思政”“美育+实践”纳入评价体系,加大美育教育成果的转化,既营造了高校良好的美育教育环境,又拓展了美育评价途径,同时也会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美育教育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美育教材选用,在推进美育课程、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活动的同时,将参加艺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展演、艺术社团等纳入美育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