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思想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需要文化力量加持,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实践中,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很早就提出“美育”。“美育”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育人模式,是以塑造全面发展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为教育目标。蔡先生强调美育,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传统,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加以融会贯通,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在高等教育中,以美育人是培养德才兼备、高文化素养的优秀青年的教育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如何在高校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优秀的文化接班人,是目前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要秉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多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高校课程实践中,制定符合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借助信息科技平台打造数字化美育教学,开展课内外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认同感。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全方位育人
中华礼仪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中国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在《论语》中提及“美”,所谓“里仁为美”,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又以礼、乐为首,注重道德修养,礼仪教化,以礼为美。高校思想教育中,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从全方面多形式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诵读经典《道德经》《论语》”“非遗文化手工体验社团活动”等。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高校美育特点,将高校美育工作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尤其要在艺术学院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独特育人优势。在专业课程结合课程思政下,着力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使高校美育切实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人,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品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全员育人体系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美育的主导者,应当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大力培养艺术学院高校教师参加“非遗手工艺”研学,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蓝印花扎染工艺、金石篆刻、竹编手艺、香包绣制等,在守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改变原有的展示形式。其他学科教师应从本专业出发,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科背景,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扎根中华文化命脉,在美育思想中融入爱国之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建课程、建队伍、建资源、改手段,制定适合全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美育课程,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手段,建设高素质的美育教学团队,加大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平台。根据政策和课程要求,更新美育教学理念,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增强美育教学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着力提升大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培养新时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感。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美育价值全程育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年来,随着美育理念的提出,高校思想教育要融合美育“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内容,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人生价值,感受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奉献美。要让学生们能在勇攀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秀丽风光时,追忆体悟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的胸襟,高举五星红旗伫立山巅之刻,迸发出强烈的中华民族荣耀感。智能化科技时代的到来,为传统课程增添新的挑战,新时代青年怀揣先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工匠精神,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创造出一批批优秀的实践成果,发扬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高校美育课程要根据教育部高校必修课课程大纲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纪录片及手工艺人请进课堂,带给学生们思想的升华、文化修养的提升,以千姿百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青年学子不由自主对国家产生敬畏感和文化归属感,从而达成美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