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美育作为五育并举中最为宏大广袤、抽象空灵的育人维度,也有了根据不同学校场景的实践举措。特别是通知将美育的实践维度确立在“浸润”,并在指导思想中旗帜鲜明地表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可谓深谙学校美育的特点,也必将让美育幻化出适切和谐、精彩纷呈的校园样态。呼应《通知》精神,结合实践体验,笔者也谈点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交流。
坚持立体化构建的顶层设计
美育浸润的落点和样态其实在不同校园场景中都有展现,但不同学校不同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方面取决于在地文化的映射和地域审美的因袭,比如南方的校园与北方的校园,在地文化、审美因袭的差异很大,在整体设计与美育建设上就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取决于学校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主要是校长的审美和思维。因为美育的顶层设计,包括美育时空的设计、场景的构建、课程的建设、活动的开展、文化的浸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校领导者的视野和品位。
因此,美育浸润行动实施,亟需学校领导者具备立体化构建的思维。《通知》从“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素养提升、艺术活动普及、美育文化营造、评价机制优化、乡村提质发展、智慧教育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八大行动进行校园美育浸润行动的部署,就是基于学校美育生态和师生全景时空的立体化构建,而且这八个方面前拈后连,协同推进,相辅相成,长此以往自将实现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和学校,使校园成为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环境。
此外,必须深刻把握八大行动中每一个行动的立体布局,统合综效。以“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为例,包含“构建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提供个性多样的选修课程与课后服务、做好教材编审选用、完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相关学科美育功能、遴选跨学科美育成果”等等,在贯彻落实这一行动的过程中,也必须以这样立体、多维的思路进行构建,着力涵盖课程、教改、课堂、课后服务、教材、人才培养、学科及跨学科等所有场景。同样的,仔细研读《通知》,八大举措中的每一个行动其实都是这样涵盖学校美育的全部场景,本身就是立体化、全面化的系统思考。这种更宏观的立体化构建,使美育在不同的校园中都有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师生的审美素养。
打造系统化集成的美育文化
所有的美学家都认同,美,建立于整体和谐。校园美育既有显性的浸润,也有隐性的渗透。无论在哪一个维度,都需要系统集成,才能契合学校精神气质,丰富育人场景。《通知》八大行动中的“艺术活动普及、美育文化营造、社会资源整合”都指向美育文化的潜心打造,从而让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环境刺激和活动体验中潜滋暗长。
系统集成的美育文化打造,学校应当从建筑开始就展开想象,要将学校的建筑形态、立面色彩与文化设计进行互动与融合,联动后续的时空、文化、课程、教学、场景、活动等等,确立起一个定位清晰、层级丰富、点面结合、浑然一体的立体美育场景,否则很容易出现“突兀、割裂、芜杂、琐碎”的观感,美的感受将大大消减。
系统集成的美育文化打造,必然关注美育时空和场景的构建与美育课程实施和素养培育的无缝融合。比如场景空间呈现的就应该是师生在课程实践中的产品。传统的学校时空,护墙板、瓷砖和白色乳胶漆把校园和热火朝天、元气淋漓的学生隔绝开来,不仅素面朝天,而且缺乏互动性和生成性,让人倍感冷漠。学校就应当把平台空间、廊道庭院以及教室内外的墙面打造成为展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比如活动照片、优秀作业、互动产品、精彩瞬间、书画手工、编织篆刻等等的制作与呈现。在此基础上,场景空间的设计、布展、维护、讲解和评价也要系统集成,让展陈本身也成为美育评价和渗透的过程,并以评选、晾晒、点赞等方式驱动各个班级创新展示。如此一来,校园美育时空打造就蜕变成师生审美能力与素养培育的全过程,校园主体时空也成为美育浸润的主场。
再有,学校建筑中的很多冗余转角、休憩平台、缓冲空间,也是校园文化和美育熏陶的重要阵地,依据学校课程以及各种传统文化、在地文化、校园特色,可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布局,呼应主体时空,实现系统集成。如此一来,校园的所有立面都将因学习需求和成果发布不断更迭,持续呼吸,不仅实现了美育场景的立体构建,更让美育熏陶充满生命活力。比如在笔者学校,教室和廊道丰富的学习产品展示之外,各楼层空间分别建设了“百年大党辉煌成就展”“繁花百态艺术装置”“项目化课程产品展示长廊”“运河非遗文化产品展览”“麦穗美术馆”,一层一个主题,一楼一个样态,将育人站位、传统文化、运河风情、非遗物化、课程产品进行立体化构建,学生身处其中,目之所及,天长日久,无论远观近看,还是细细把玩,都是日复一日地美育熏陶。
依托课程化实施的实践路径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坚定立场,美育在校园中的核心载体主要为课程。八大举措中,“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素养提升、评价机制优化、乡村提质发展、智慧教育赋能”都指向学校美育课程的高质量实施,这其中既包含艺术(音乐、美术)等核心美育课程以及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的全面有效实施,也包含其他国家课程中美育元素的“融入”“温润”和“激发”。
也正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树立全科式渗透的理念,在课程化实施上久久为功。美育时空场景的策划、实施和践行也不止于艺术教师,更需要全学科教师强化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加强学科美育渗透方式和机制的研究,积极探索学科美育的生长点和融合点,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濡染。一些学校已经有过有效的探索,比如我校已经实施八年的“艺眼艺行”跨学科艺术课程,每学期围绕不同的项目和主题,基于音乐、美术教材相关内容,开展学习、研究、鉴赏、表达、创造的艺术实践。上学期围绕“尼罗河探秘”,系统研究尼罗河流域的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民俗,然后创作相应的文创产品、面具首饰、帽冠服装,进行静态展陈,再自行组成团队学习当地歌舞,排练并表演,整个过程历时一个月,展陈和表演作为最终评价。在这过程中,不仅对尼罗河流域的艺术有了深入的体验和全面的了解,还以静、动态结合的艺术创作实践呈现学习成果,拓宽了艺术视野,也丰富了审美体验。
在其他学科中,美育的价值和功能也比比皆是,语文的意蕴、数学的思维、科学的畅想、体育的韵律、劳动的创造、信息科技的无穷幻想,无不折射出审美渗透的无穷潜力。这都依赖教师能具备强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在日常教学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美育涵养。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尝试学科融合中的美育挖掘,加强跨学科、项目化、主题式学习中的美育元素整合,探索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多元融合。当前有不少学校探索的戏剧课程,就是将艺术与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实现整合,剧本改编、组织排练、服装道具、音乐灯光、场景布置、表演互动、合作沟通,依托戏剧形成学科融合的美育实践场,成为学校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引擎。
当下学校中的很多跨学科学习项目,比如我校在三至六年级实施的“天堂桂子”“西溪探秘”“梦回良渚”“丝路之绸”,每一个项目都与杭城在地文化紧密结合,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诗词文献的阅读感悟、图片视频的观摩体验、纹样结构的设计与制作、科创工程的探究与实践、项目产品的发布与推广,都渗透着审美发现、审美体验、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尤其是出自每位学生的课程产品,比如桂花香囊、扎染服饰、良渚文创、西溪诗集……每一件都饱含匠心、风雅精致。更有意义的是,实施项目化、跨学科美育课程实践,强势推动学校与公共艺术空间、家长资源、文化场馆、艺术高校、文艺院团的协同整合,使其演变成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全科渗透的重要补充,弥补了校园时空局限和资源紧张,全面提升了美育场景的专业性,也必将更加有力地涵养师生的美育素养。
推动浸润式体验的内外兼修
浸润,是美育实施的核心路径。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不同在于需要长期持续的感化和濡染,它不仅着眼于审美素养,更着眼于促进身心的和谐统一。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的最终旨归是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观念、趣味和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在刚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之外,学生学习生活时空的浸润式体验也是美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浸润体验,既来自于学生的外在体验,也来自于内在的心灵的修炼。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荒芜、冷漠陈旧、脏乱不堪的校园中,学生能有美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依托学生的认知维度建设审美场域至关重要。以当下学生的认知来看,主要来自三个维度的世界: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信息世界。校园的物理时空,可以聚焦学校传统文化和在地文化以及价值取向,建设整洁、温润、丰富、美观、和谐的校园,营造起美育浸润的环境场域。国内外甚至有学校就建在文化遗存、公园景区、公共艺术和文化场馆之中,如此更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美育实施时空和可能。此外,校园中各种节庆、展示、制作、布局、表演以及日常的艺术活动作业等等,也是日积月累的社会审美体验和熏陶过程。基于当下学生的时空体验,第三元的信息世界更可以成为美育濡染的全新场域。比如匹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现实增强、元宇宙技术,创新开展数字文博、虚拟演出、云端考古、线上展览、全景体验,实现二元世界无法企及的各种创新艺术表达等等,则将让学生的美育熏陶突破时空的边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穿行于古今中外的美育场域,实现全时空全过程的浸润。
当然,更重要的,是走向内在的心灵陶冶,人格塑造。这就全靠校园精神气质的濡染,师长同伴尤其是家长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校园的时序节奏、课堂的和谐共鸣、教师的春风化雨、同伴的积极认同、家庭的和睦温馨就能孕育身心健康、情绪稳定、人格健全的孩子。我们所崇尚的因材施教、多元发展,所践行的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其终极指向也在每个儿童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内心的和谐坚毅,自适安然,向着明亮那方。如此,外在与内在协同往复,自然能实现浸润的一贯、完善与和谐,最终润物无声地提升审美素养,涵养高尚人格。
铆定全员化参与的成效指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需要万物之灵的人去发现、赏鉴、品评和创造。在《通知》的八大举措中,策划、营造、实施、践行主要在教师,而活动、发展、成长、赋能则主要在学生。衡量学校美育成效、评估美育浸润成果,最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美育素养的整体跃升。完整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必然以立体的美育场景,丰富的美育活动,多维的美育实践,始终潜移默化,持续久久为功,最终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成效必定表现在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美育素养整体增量。与学校先前以丰富多样的艺术社团来评估和展现美育成效不同,美育浸润行动的受众鲜明确立为全体学生。如“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中小学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全员艺术素质测评”全科渗透、全员展演、全员测评,如此教-学-展-评一以贯之地指向全体学生。
也因此,作为育人维度,学校及教师要重置美育的定位,不能仅仅满足于一部分有特长或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培养,而须着力于全体学生美育素养的整体提振。朱光潜先生说: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其核心就是平均调和,发挥天性,成就全人。而美育作为五育中最为羸弱的琴弦,自然需要更加地聚焦和推动,需要更加地面向人人,为每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美育素养滋长提供力量。“班班有歌声”“人人上舞台”“宋韵校园walk”“全员书法赛”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课程、项目化学习,都能将美育这一维度如春雨点点入土,润泽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无论是怎样的人,无论处于美育素养成长的哪一个阶段,只要营造足够丰富的美育场景,建设时时处处的美育文化,搭建人人参与的美育平台,参与其中、沉浸其中,都必然获得美育的滋养,播下温柔的种子,并且在适切的时刻自然兴发。
蒋勋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很多时候,美,更是让人具备幸福能力的重要素养。拥有审美眼光的人看待世界和人生,将会呈现更加灿烂、更加多元的视角。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期待我们以立体化的顶层设计,系统化的文化打造,课程化的实践路径,浸润式的内外兼修,全员化的成效指向,不断想象,持续重构,开创中国学校美育的全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