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心得>探索美育视域下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08-21 21:08:03

艺术教育作为新时代实施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校全面、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

美育在中国源远流长,孔子曾提出“兴于诗”“成于乐”的美育观念。其中“诗教”“乐教”就类似于今天的艺术教育。另外,中华美育精神的一大特色就是德性精神,有德是君子的基本品格,德性之美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首要组成部分。“兴于诗”“成于乐”,就是君子修德的两个必要阶段,通过“诗”和“乐”的潜移默化,感而化之,最终使其具备德性,完成君子的人格养成。王国维曾认为孔子的君子修德观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实际上,孔子的这一美育传统基本上延续到了近现代。进入近现代后,蔡元培、王国维等人结合西方美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美育观,从而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方向和学科基础。

美育的实质就是感性教育或者说情感教育,它是一个感而化之的过程。它以美学即感性学为基础的,而美学又是研究美的学问,这里的美是广义层面的,指的是主体对人生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因此,美育的开展就离不开以下两个环节。美育首先要培育主体感知美的能力,而要感知美就必须有共情能力;其次美育通过对客体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的再体验,使得主体最终在情感陶冶之余获得一种愉悦感、幸福感和自我生存的价值感,并进而提升自我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品格。

美育工作实施的重要途径是艺术教育。艺术是审美——情感体验的典型形态,它与美育的关系也最为紧密;艺术教育也是一种主动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它可以使美育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这里的主动性指的是,艺术教育有自己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它会按照既定目标逐步推进,不同于被动性较强的社会美育;系统性则指的是艺术教育可以对美的载体(包括各种艺术形态)进行全面地、系统地介绍、鉴赏、体验,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审美情操和审美品格的提升;至于全方位则指的是艺术教育可以纳入国家各个教育阶段。

此处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因此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学校美育,它是一种基础性的美育教育,不同于社会教育形态下的社会美育。社会美育存在多种形态,例如各种文化馆的活动,参观各种艺术展,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的各种演出,乃至于游览各种自然和人文景区,以及社区的各种活动等等,它们都是美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些场所中的社会美育有明显的被动性,因为只有伴随着社会民众审美素养和审美品格的不断提升,这些场所才能物尽其用,才能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另外,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商业资本不断注入这些行业,消费主义往往充斥其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挤压、消解甚至扭曲了这些场所中所蕴含的美育价值。

美育视域下艺术教育有其新理念和实施方法。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它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大有不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虽然专业的艺术教育也有美育的培养目标,但主要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首要培养目标。而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的教育对象,因此它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美育。实施美育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艺术鉴赏为主,当下实施美育的艺术教育课程主要有《艺术鉴赏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等。它们主要培养教育对象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情感判断力、审美表达力等。

其中,审美想象力作为一种联想、想象机制,在艺术鉴赏中可以使教育对象借助艺术反观自身,通过审美想象谋求自身发展;而情感判断力作为一种感性判断力,在艺术鉴赏中它可以使教育对象自主发现、欣赏、感知并提取生活中的美;至于审美表达力则指的是教育对象将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呈现为艺术的片段乃至于完整的艺术。简言之,美育视域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升教育对象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操、审美品格,并使得教育对象完成人格养成。

正因为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所以实施美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首先,在教学中应借助于一些与教育对象生活经验重合或接近的艺术典型案例,通过鉴赏,激发教育对象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从而使他们获得自主发现、欣赏美的能力。其次,以艺术经典为主对教育对象的审美品格进行引导和重塑。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以引导为主,通过非单向性灌输的圆桌模式,引导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分享、讨论、交流,从而打破以往单向、半封闭的学习模式,建立多向、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以期最大程度地使教育对象从中获益。最后,课堂实践类活动中还可以多组织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审美体验、生活体验进行艺术的表达,使审美和美育渗透到教育对象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可以实现美育效果的最大阈值。

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还应该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因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基础,而这种文化性格则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第一身份,不可或缺。那么,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和文化土壤上的美育工作自然离不开对中华民族美育精神的发扬和推崇。实际上,2014年和2018年,国家层面已经相继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育精神”两大命题,这给当下的美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其实从现有实施美育的艺术课程设置上也能发现这一导向,例如《戏曲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基本上都可以以中国艺术经典为主体,而《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美术鉴赏》等也可以以中国艺术经典为主体,与此同时还可以增设《古典诗词鉴赏》等。在艺术教育中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增设更多中国艺术经典鉴赏课程并不单纯是增量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艺术经典的学习,使教育对象能够从横向的角度在情感判断层面了解并感知到中华艺术之美、从纵向的角度在审美认知层面初步掌握蕴含在中国艺术之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并能够把此种精神践行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中华美育精神与中华美学精神关系紧密,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现实体现。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美育和德育是混融的,德育是美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中华美学精神中的德性精神就可以转化为美育精神,并在美育工作中得以实施。党的十七大确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些实际上都指出了育人的首要任务是育德。而在中国艺术经典中,关于德性精神的弘扬更是俯仰皆是,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除此而外,中国舞蹈和书法的曲线美及其乐生精神,以及古典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及其乐生精神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典型体现,它们也都可以转化为美育精神在美育工作中得以实施。简言之,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中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通过对中华艺术经典的鉴赏将中华美学精神应用于美育实践,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稳固,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美育视域下艺术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借助于自媒体。当下社会中的自媒体作为民众喜闻乐见且触手可及的闻听方式甚为风靡,我们可以借助于它的便利性、亲民性来实施艺术教育。

在具体操作层面,在国家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各个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短视频的拍摄,剪辑,将各种艺术以短视频(含书法、绘画、动漫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组织业内专业人士评选出优质的上传到自媒体。最终形成分门别类的、成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审美价值高的、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视频号或者公众号,并将这些视频号和公众号向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和全社会开放共享,用于实施美育的艺术教育;另外,可以将实施美育的艺术教育课堂活动以多机位的方式录制,并以自媒体的方式向社会共享和传播。这也是学校艺术教育即学校美育外溢的表现,通过这种外溢达到感染社会的效果,进而实现学校美育跟社会美育的接轨。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新任务。艺术教育是新时代实施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可以以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等实施策略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美育任务,最终完成以艺术美化人,以艺术美育人,以艺术美培元的美育目标,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