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常听人说“眼高手低”这句话,这“眼”就是鉴赏力,“手”就是创作力,美术鉴赏力是可以随阅历的丰富,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但如果不动手,创作力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时间一长,两者之间就会不平衡,自己画的画自己看不上,一时又无法提高,就要影响兴趣。也就是所谓“眼高手低”了。
孩子在两岁多时,鉴赏力几乎是零,这时只要能画出画来,即使极不象样,他也会觉得很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倦,并保持鉴赏力与创作力的同步协调发展。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再开始教画,孩子就可能因看不上自己的处女作而失去兴趣。
一、如何激发和保持孩子画画的兴趣
从前面所述可知,孩子画画的主要动力在于兴趣,家长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保持他的兴趣。兴趣则来自日有所进。具体做法如下:
孩子画出新画,家长应该为之高兴,给予鼓励,遇有得意之作,尤其是有新意的创作要表扬,可以贴在墙上,介绍给客人,当然,也要指出不足,帮助修改,以防自满自得。
当孩子要纸画画时,不要随便撕一张了事,最好裁些白纸订成本子,孩子对于本子和对于纸片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本子上画画要认真得多,这样提高很快。但要注意,本子不要太厚,以便经常更换本子,每换一次都能重新唤起孩子的新鲜感。另外,本子利于保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他的学习历程,从进步中产生新的兴趣。要多买些儿童画刊之类,特别是以卡通人物(如唐老鸭等)为题材的画刊,儿童的早期老师实际上就是这些画刊而不是家长;应按早、中、晚期给这些孩子逐步添置画具,从铅笔、蜡笔到水彩笔直至水彩颜料、图画纸等。
如果有条件,有时间,家长最好能和孩子一起画几幅,家长能画得很好,自然是个示范,家长画得不好,也可以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看,我和爸爸妈妈都画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在于家长的参与使孩子更高兴,就象一起做游戏那样,更加充满家庭的温馨和竞争的刺激。当然,如果家长实在有困难也不必勉强。到孩子能创作时,应该鼓励他给儿童画刊投稿,或为儿童画展搞创作,这时也可请老师指导,当然能参加美术学习班就更好了。当孩子开始正式创作时,换上正规的画纸画具,他会变得非常认真,甚至进入“竞技状态”,老师的学生在有一次创作时,整整半个月“日夜奋战”,连饭都来不及吃。这倒并非因为“一定要入选”的欲望在鞭策他,实际上,由于他第一次画出了自己都想不到的画,被作品中的美强烈地吸引住了,决心要“尽善尽美”,笔笔不苟,连老师都想不到他能忽然画得这么好。这时绘画水平会来一次飞跃,兴趣当然就会更加浓厚。
儿童搞创作不要由大人越俎代庖,否则欲速则不达,他在大人的包办下,也许能“画”出很好的作品,待作品入选后,自己却再也画不出原来那样水平的作品,他就会觉得“退步”而心灰意懒,失去兴趣的。所以家长会不会画无关紧要,关键是会不会教,会不会引导。经常带孩子去看画展(尤其是儿童画展)及其它各种展览,以激发他的兴趣,这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重要的是大人的陪同本身就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可以对孩子的作品经常给予讲评,主要是指出哪幅画在哪一点上有创新,有趣味,有进步,多鼓励,少批评,一定注意不要把儿童画中的天真可爱当做缺点来批评。
二、在引导的基础上适当辅导
家长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教导,是否可以认为家长就不需要给孩子辅导,完全“无为而治”呢?也不,当孩子碰到门坎时,还需要提一把才能迈过去。比如孩子画娃娃脸时,往往把眼睛画在头的顶端,把五官分散于脸庞的全部,这是因为五官是最生动的活动目标,远比虽然大但不活动的脑门更吸引孩子的视线。这时家长应该参照儿童画册,教他把眼睛画在整个头部的水平中线以下,把五官集中起来,脑门上就可以画头发了。又比如画圆圈是画娃娃头、画太阳等的基础,小孩一开始很难画得圆,家长可替他画一个,让他自己添别的东西,等他有了兴趣以后再慢慢教他画得圆。
孩子们普遍遇到的一个门坎是画侧面的人脸,这比画正面脸难多了,家长一定要注意帮他迈过去,即使家长也画不出来,起码能看出来象不象,可以找画册参考,帮助他掌握。还有,一开始要让孩子画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活的东西,比如娃娃、小鸟、小白兔、唐老鸭、机器猫等,不要画静物,比如杯子、水果之类他不感兴趣的东西,等有了基础以后再画。有时孩子临摹稍复杂的形象很困难,家长可以先进行简化,画出样子,使孩子容易临摹。这就要求家长平时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爱好,没基础不要紧,有兴趣就行,如果家长对美术毫无兴趣,自己一点不学习,不长进,那也很难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教材不必买正规的美术技法书籍,如素描、静物写生、人体写生等,只须买些儿童美术教材就可以了,要充分认识到这时的孩子还没有正式开始学画,只是在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培养兴趣,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要自由发挥创作的想象力,不应受教材的拘束。在辅导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正确区分技艺上的不足和儿童画中最宝贵的天真稚拙,别把儿童画辅导成正经八百的“老头画”了。儿童画人往往是头大身子小,这不必纠正,只要有神韵就行。在构图构思上也是一样,比如我的孩子有一次画了一台全自动的机器,又是电闸,又是传送带,应有尽有,但机器的作用却是把好砖统统碾成碎砖!又有一次画了一群鸟在天上飞,每只鸟都是边飞边下蛋,一串接一串,象飞机扔炸弹似的。这种常识之外的不合理正是儿童画的真正趣味所在,是大人做梦也想不出来的,如果把这点给“辅导”掉了,那这张画就毁了,如果这时给孩子指出他的“常识性错误”,那就压抑了他浪漫的想象力,再也画不出这么可爱的“错误”了,少了这些趣味还能叫儿童画吗?
甭管机器是干什么用的,能想象出这么复杂的机器就应该先鼓励,后来老师们一了解,原来“生产”碎砖的目的是为了用碎砖块当画笔在地上画画的,你瞧,孩子自有他心中的另一个世界。家长要想看出哪些是儿童画中的“童趣”,除了提高艺术水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充满理解,充满幽默的“童心”,要当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师长,在以孔学为核心的古老的中华文化中缺乏的恰恰是这一点。
三、少临摹、 多创作、多写生
在早期可以让孩子通过临摹掌握一些基本东西,但千万不要陷在临摹中出不来。女孩子更喜欢临摹,较少创造性,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在孩子能初步临摹时,要引导他把临摹学会的图形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要鼓励他丰富画面的内容,提醒他增添小鸟、花草、小狗之类。等到孩子进入创作阶段时,就要开始鼓励他画写生,一开始可能有些困难,可以画些简单的静物,再往后就可以引导他画人物写生。一开始可以先让他给父母画,如果给别人画,孩子会难为情的,怕画不好人家笑话。孩子第一次给父母画象可能极难看,但“难看”中往往包含着孩子的纯真和独到的准确观察,甚至可能有传神的写照。老师的孩子早期画我吃馓子(西北的一种油炸面食),虽然人物的结构比例极不“合辙”,但那弯弯的带钩的馓子以及我贪婪的吃相,的确画绝了,老师着实称赞了一番,以后他就经常主动为老师画像了。